网上有关“认知偏差 、认知偏见(013):富兰克林效应”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认知偏差、认知偏见(013):富兰克林效应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认知偏差、偏见指的是在判断中 偏离规范、理性的系统模式 ,目前在心理学 、行为经济学之中进行了一些研究。
继上文:
3-认知偏差、认知偏见列表(001-006) ,
3-认知偏差、认知偏见列表(007-012) ,
接下来就到了认知偏差 、偏见模块的“013 ”号效应:富兰克林效应。
Ben Franklin effect?富兰克林效应
阅读过《富兰克林传》的读者可能会记得一个案例,当时富兰克林有一位政敌 ,他强烈反对富兰克林的政见,富兰克林很郁闷。后来,富兰克林发现这位政敌有一本珍稀的书籍 ,富兰克林写信希望借阅,对方将书借给了他,阅读完成之后 ,富兰克林郑重地表达了谢意 。第二次见面,该政敌与富兰克林主动打招呼一起攀谈。此后,该政敌与富兰克林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并表达过任何时刻都愿意为富兰克林效劳的真挚情感。
后来富兰克林自己总结了一句话:“ 曾经帮过你一次忙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忙 。 ”( 重点:考试要考)
这个事件被提炼成:富兰克林效应。
富兰克林效应是一种心理偏差,大致过程是: 我帮助了你,我为什么帮助了你呢?是因为我对你感兴趣吧?于是,潜意识里进行了“自我偏差”的调整 ,并最终反映在行为上,确实对你产生了兴趣。
《影响力》一书中,也提到了“踏门槛效应” ,与“富兰克林效应 ”异曲同工,都是先让对方对你进行小小的帮助,之后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 。
心理学还有一种原则叫“互惠原则” ,你付出了,期待回报,你得到了回报 ,再次付出进行第二次互动。 “富兰克林效应”+“互惠原则 ”是人际关系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 重点:考试要考)
笔者还听说过一个问题:当你遇到巨大的困难时,是选择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帮助你还是你帮助过的人帮助你?哪个受助概率更大?
虽说大部分答案是:it depends,即 ,看情况 。实际上,或许概率更大的是前者。对方帮助过你,证明了他/她对你的好感,而且间接证明他/她的某方面实力。而后者 ,“互惠原则”的生效是缓慢的,而且,既然是你帮助他/她 ,可能她/他缺失了某项能力,并且还有一种心理效应,大概是讲在她/他困难的时候 ,你帮助了他/她,此刻,他/她看到你来求助 ,可能会引发对当初困难时期的回忆,于是产生不愉快的心情,进而不回馈你 。
于是 ,综合来看,前者受助概率更大。
关于本问题,有如下案例:
二战时,一犹太家庭遭到迫害 ,大儿子和小儿子分别去寻求帮助。大儿子去找帮助过自己的人,小儿子去找自己帮助过的人。结果是大儿子获救,小儿子被出卖 。
或许 ,爱你的人会一直爱你,你爱的人却不一定为你付出,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你恩惠和爱的人。
另外 ,需要考虑的因素是“频率”,“踏门槛 ”与“互惠原则”多次发生之后,“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你应该会了解对方是如何人品。 如果一位陌生人,第一次就对你施行了“富兰克林效应 ”的手法 ,之后就是让你对她/他进行更大帮助,请务必留心 。 ( 重点:考试要考)
写在最后:
认知偏差、偏见目前大约有221个,主要与心理学相关,希望我们能减少偏差、偏见 ,客观 、理性地了解“现实”,笔者对该系列将一直持续进行更新。
该效应是不是让你学到了“反诈骗”的重要知识!!!!不如点击“ 喜欢作者 ”打赏一波!!
富兰克林效应指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从前 ,富兰克林还只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名州级议员,想争取到另一名国会议员的认同与支持 。富兰克林听说这位议员收藏了一本非常罕见稀奇的书,富兰克林写了一封信 ,很客气地说:“我特别想欣赏拜读一下,能否借我几天?”
这位议员二话不说便把书送了过来,富兰克林则于一周后归还 ,并附上了一张纸条,表达他的感激之情。没想到,在下一次国会会议中 ,这位议员主动找富兰克林谈话,还在很多事情上表达对富兰克林的认同。
富兰克林轶事:
在1944年的一次访问期间,有传言称富兰克林不慎将他的爱犬法拉丢在了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上,为了找回法拉 ,他竟然下令派遣一艘驱逐舰去营救法拉 。
此时,正值总统大选之际,共和党人借此机会对其大加攻击 ,富兰克林大胆回击:“对于共和党人的攻击,我不在乎,我妻子不在乎 ,我的儿子也不在乎,但我的狗法拉,它在乎!”
富兰克林语出惊人 ,迅速变被动为主动,重新赢得选民支持。如今,在华盛顿的罗斯福塑像旁 ,也伫立着法拉的塑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富兰克林效应
关于“认知偏差、认知偏见(013):富兰克林效应”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懂入鱼]投稿,不代表幺幺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yyhz.net/yaoyao/11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幺幺号的签约作者“懂入鱼”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认知偏差、认知偏见(013):富兰克林效应”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认知偏差、认知偏见(013):富兰克林效应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
文章不错《认知偏差、认知偏见(013):富兰克林效应》内容很有帮助